痧是體內疾病在體表的特殊表現而抓痧(又可細分為撮痧、刮痧、挑痧),是用手或邊緣潤滑物或針具,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,施以捏、提、擠、刮、刺、挑等手法,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,以達調整機體、恢復生理狀態、克服病痛之外治法。
可能上古時代患病時,本能地用石塊摩或捶擊體表,而使疾病緩解。扁鵲傳這本書中記載扁鵲在虢為太子治療尸厥時,用石塊做工具,刮穴位和經絡。危亦林在1337年寫的世醫得救方中指出,痧證治法之一,是用苧麻蘸水在頸項、兩肘臂、兩膝腕處,刮至皮下出血,凝結成米粒樣紅點為止,然後蓋被保暖,喝粥、湯、茶發汗以驅病毒,明清時盛行。1676年郭右陶編的痧脹玉衡記錄「刮痧法,背脊頸骨上下,胸前脅肋兩背肩臂,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」。
現代醫學認為刮痧、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,漸至毛細管破裂、血液外溢、皮膚局部出現瘀血斑的現象。有經驗的施術者,會區分痧的顏色及形狀,而判斷病邪之狀況。痧色鮮紅,痧粒分散表示病程較短、病情較輕;若痧色暗紅或青黑,痧粒密集甚至成團,代表病情重、病程長。
臨床上突然頭暈、頭痛、脘腹脹悶不舒或絞痛、欲吐不吐、欲瀉不瀉,四肢攣急、甚至昏厥、唇甲青紫、頸前兩旁肘窩、膕窩出現青紫痧筋等現象,屬中醫痧證的範疇。痧在肌膚當刮之,痧在血絡宜放之,痧在腸胃宜內治。
正確的刮痧手法與順序
刮痧操作之順序依身體狀況而定,先刮後頸部,次刮背部,再刮胸部,末刮四肢,此為一般的原則。基本刮痧方向,依經絡循行「陰升陽降 」之原則,至於刮痧手法,分別敘述於各部位刮痧內。
(一) 後頸與背部之刮痧:其實際操作分述如下: (如右圖)
1. 刮背頸椎:自頸椎刮起,經胸椎第一椎至尾骨,分兩段刮完。
2. 刮左、右肩膀筋,先左後右。
3. 刮膀胱經俞穴,自大杼至腰部,即距督脈左、右各一寸五分處。
4. 以膀胱經為中心,由裡 向外斜刮,從肩膀筋以下至腰部 約刮五至....七條斜線,間距以肋骨為準。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。
(二)前胸部刮痧: (如右圖)
1. 先刮任脈:自天突穴(胸骨體最上端)刮至小腹,由上而下可分三段,第一段為胸骨體,第二段為心窩至肚臍,第三段為肚臍 至曲骨 ,一段 一段地刮,切勿一次刮到底,惟肚臍處可輕刮。 2. 以任脈為中心,上自天突穴起,向左、向右兩側做斜線之刮痧,約三至五條,其中乳房不刮 。
檢視圖片
(四)刮痧 板重直於皮膚成九十度角,自上下左右 刮拭永保同一角度。 (如右圖)
|
檢視圖片
檢視圖片
(三)四肢的刮痧:上肢與下肢,內側與外側各有不同。 (如左圖)
1. 上肢外側: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進行。
2. 上肢內側:由肩向叉與指尖方向刮。
3. 下肢外側及後側:由大腿向膝,向腳刮 。
4. 下肢內側:由內踝尖向膝,向上刮。
檢視圖片
|
(五)刮痧力道應做單方向用力,刮板回程不刮 。
(六)刮拭力量要均勻,不可過速、過重、過快,以免患者畏懼不安與疼痛,影響刮痧之效果。 所以建議版主可以先按摩讓全身放鬆,可以使筋骨柔軟,且全身經絡血行順暢再行刮痧,基本上是可以一起施作的。 |
參考資料http://home.so-net.net.tw/eva_pig/gua-sha/gua-index.htm